说起“棉花糖”,大家可能一下子想到的,就是可爱的比熊犬或贵宾犬。
不过,我们今天打算介绍一颗小众的“棉花糖”,它们曾是各国贵族的珍贵爱宠,也曾伴随水手漫游在地中海之间,更是曾在野外和鳄鱼斗智。
它们就是来自马达加斯加的棉花面纱犬。
犬种历史
棉花面纱犬的英文名为“CotondeTulear”。
其中“Coton”指的是它“棉花”一般的被毛,“Tulear”则指的是它们来自马达加斯加岛的一个海港。
据说它们的祖先,可能是起源于中亚的古老犬种,还曾作为罗马贵族们之间流行的伴侣犬,并被称为"tabledogs"。
之后,伴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这些白色的小狗乘坐商船穿越地中海,它们不仅能够给沉闷的航行带来欢乐,也有助于控制船上老鼠的数量。
渐渐的,这些狗狗凭借可爱的外表以及甜蜜的性格,受到了许多人的注意。它们在不同的港口下船,并为当地的犬种带来了约有不同的特征。
据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比熊犬、玛尔济斯犬,以及棉花面纱犬等犬种都是它们的后代。
传说在进行海上贸易的过程中,其中一艘船由于猛烈的风暴在Tulear附近沉没,所有人类都死去了,但这些身体强壮的小白狗幸存了下来,它们游上了岸,并在这片大陆开始繁衍生息。
同时也有另一种传说,据说是西班牙和法国的水手——或者海盗,将深受贵族喜欢的比熊犬带到了马达加斯加,它们被当成礼物取悦当地的Merina贵族,并逐渐被驯化。
后来,随着通往印度和中东的香料路线的打开,英法相继开始了对于马达加斯加的殖民。
1658年,该地区的总督EtiennedeFlacourt在其撰写的《马达加斯加伟大的历史》一书中,记录了这些白色的小狗。
生活在马达加斯加的法国人,对于这些狗非常的着迷,将拥有它们视作贵族的特权,因此它们也被后世称为“马达加斯加的皇家犬”。
它们被法国人进行系统性的选择性繁育,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棉花面纱犬”。
1960年,马达加斯加从法国独立出来。
1970年,马达加斯加犬类协会主席LouisPetit先生向FCI提交了对CotondeTuléar作为独立品种的请求,并最终得到认可。
它们在欧洲,尤其是法国非常受欢迎,逐渐成为了西方非常流行的品种之一。
但随后马达加斯加人发现,伴随着大量优质的棉花面纱犬的出口,它们在本土的数量正变得极为稀少。
1980年代后期,马达加斯加政府为了保护当地的犬种,规定每年可以离开该岛的犬只数量。每个家庭每年最多可以携带两只棉花面纱犬离开该岛,每年最多出口200 只。
不过这项政策,并没有对这个品种在当地的繁荣,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
马达加斯加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而一只棉花面纱犬的成本,相当于一个马达加斯加家庭2-3年的收入。
因此,它们在黑市极具吸引力。而这最终导致棉花面纱犬在他们的家乡几乎消失。
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更为流行的犬种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棉花面纱犬的数量整体开始下降。
现如今,即使在欧洲,它们也已经是比较少见的一个品种了,国内更是大多只有在大型犬展时才能偶尔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