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窝宠物网 宠物知识 豹纹守宫幼体的变色之谜

豹纹守宫幼体的变色之谜

豹纹守宫(Eublepharis macularias)是世界上最知名、最流行的爬行类,没有之一。

但当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对它们100%了解时,有一个问题可能会难住几乎所有打开这篇文章的人:

豹纹守宫的幼体到成体  

为什么会经历如此剧烈的颜色变化?

豹纹守宫幼体的变色之谜

豹纹守宫的“豹纹”之名,来源于它们成年后的花色:原色的豹纹守宫身上富有深色斑点和斑纹,根据个体的不同,还能看到一些或多或少明显的横带。加上土黄色的底色,在形容词匮乏的时代,确实容易和“豹纹”进行联想。

但是,所有第一次见到(有纹基因)豹纹守宫幼体的人,脑中都会闪过一个想法:这东西和成体是一个物种?

豹纹守宫幼体的变色之谜

1个月的野生色豹纹

没错,豹纹守宫的幼体花色搭配和成体完全不同:原色豹纹守宫的幼体颜色通常要浓重得多,而且斑点远没有成体多。取而代之的是界限分明的黑/紫黄色的横带,看起来对比度非常鲜明。这种配色怎么看都不适宜在外生存,简直就是全身写满了“来吃我”——这太反常了!

而在生长过程中,深色区域会不断溶解并融入斑点图案中,头部和颈部明显的白纹也通常会逐渐消失。只需要四个多月,你就能见证这一剧烈的变色行为,而此时的豹纹守宫和它幼年时简直判若两人。

豹纹守宫幼体的变色之谜

3个月大的野生色豹纹

虽然这种形态变化的生物功能尚无定论,但资深的研究专家曾得出一个相对靠谱的推论:幼体的配色,并不是为了警示天敌,而是为了防止被亲代误食

成年高黄豹纹守宫

完全没有横纹痕迹

很意外?其实这个推论在其他壁虎身上也能找到共性。在我的系列纪录片【热带传奇】兰道爬行动物园的第三集·上曾讲到过:马达加斯加的云石日行守宫在成长中也会经历过剧烈变化。而针对该物种的研究显示,小云石守宫的斑纹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告诫父母“不要吃我,我是你的崽”

豹纹守宫幼体的变色之谜

两爬的共性很多 “不能养”的物种知识也会有帮助

这个目的在豹纹守宫身上合理吗?

先从实际经验出发。在本世纪初,美国知名养殖户Ron Tremper 和知名守宫专家Philippe de Vosjoli就发表过相关经验:在亲代营养缺乏的情况下,如果让无纹的新生幼体和亲代同居,大概率会立即触发捕食行为。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德国蛇类专家Rolf Kreutz也发表过相同的观察经验。

所有实践结果都指向了一个原因:幼体界限分明的横纹,对成体豹纹守宫有摄食抑制作用。

豹纹守宫幼体的变色之谜

夜间视力发达的豹纹守宫

但这种现象在野外真的成立吗?

由于豹纹守宫的野外观察记录依然十分匮乏,因此我只能通过已有的资料进行推测:生活在大昼夜温差原产地的豹纹守宫,幼体可能不会像东亚的洞穴睑虎(Goniurosaurus)在夜间那样活跃。它们的外出时间可能远远小于成体,因此将这个斑纹用于天敌的概率并不像洞穴睑虎那么大。

结合豹纹守宫幼体比成体需要更高的湿度环境也能辅助验证这个推测——幼体应该会比成体更长时间待在湿度较高且温度稳定的环境内。这种环境往往也是成体豹纹守宫会光顾的地方。因此在这些缝隙里,幼体豹纹可能会比遇见其他天敌更容易遇见自己的长辈。

遇到长辈就会被吃掉?

请留意前文做过实验的前辈们提出的前提条件——营养缺乏的成体豹纹才会捕食无纹幼体。而野生豹纹守宫要比圈养的细小很多,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下的野生豹纹确实会什么都往嘴里塞。那为由题设知一个保护机制就可以解释得通了——当然,这个推测目前仍停留在推测阶段,至今未有专项科学实验来佐证。但这个推测思路确实是众多猜测中最可靠的一个。

看到这里,善于思考的你也许会有新的想法:既然横纹是种幼体的保护机制,那是否说明野生豹纹守宫的社会行为要比想象中常见?它们是否会发展出专门的化学信号辅助交流?这种摄食抑制策略是否能普遍用于其他守宫或蜥蜴?等等。 … 如果你从事行为学、野保等专业,一定会想到更多新问题。

但这个推论距今已有20年了,这些问题至今都没有答案。

豹纹守宫幼体的变色之谜

所以,当你以为足够了解一个物种时,说不定只是表象那一层普及了而已。前人忽略的、未解决的问题有很多,我们所接收的信息往往也存在漏洞。但如果你想在它们身上收获永恒的乐趣,请一定要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